近日,中國重汽在香港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就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簡稱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相關議案進行表決,與會股東高票通過了該議案。
除陜汽和東風公司與此事有一定關聯外,中國重汽攜手曼,對國內堅持自主發展的重卡企業來說,要面對新的壓力和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除中國重汽與曼攜手外,近期國內卡車企業加緊與外方合作的消息不絕于耳。比如,有消息傳出,卡特彼勒、納威司達將與江淮汽車成立50:50的合資公司,主要生產中、重型卡車和發動機。
另據巴西《圣保羅州報》報道,中國多個商用車生產廠商(包括江淮)計劃進軍巴西市場。
要聞點評
1、最近中國商用車市場是多了幾項股權合作或合資協議,但是與其說,中國商用車市場迎來新的合資潮,(因為不一定都是合資,而且實際上也不能算是形成了&8220;潮;),還不如說,不管是對于曼還是卡特彼勒、納威司達來說,與中國企業結成各種可以共同致力于產品研發和制造的關系,為其在中國更好地本土化奠定了基礎。
2、外資商用車及其動力總成企業的產品如果不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生產,價格可能會比中國本土企業的產品貴一兩倍,甚至更高。但是,正是因為中國商用車行業的發展基礎和一些自發的整合(比如在供應鏈方面),以及國商用車消費群體對價格的看重,中國的商用車價格以相對較低的價格造就了可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并占絕對優勢,從而迫使進入中國商用車市場的外資企業以更新的戰略來應對中國這個蛋糕很大、但它們還沒爭到幾塊的新興市場。
3、對于外資商用車和動力總成企業來說,要把握好中國市場,并不是只把自己的產品做一點適應性調整、鋪設一個銷售網絡、把價格稍微降一點并這么簡單。精明的外資企業現在會由中國本土企業來定產品,或者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且其在全球布局中的地位日益攀升(如康明斯在華的研發中心將成為其美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
在產品價格方面,也絕對不是隨便降個10%這么簡單,而是要能降到只比中國本土企業的同等產品貴10%-20%(甚至以下),因為如果超過這個比例,中國的商用車消費者一般就會選擇質量、性能和設計相對沒那么高水平,但也結實耐用的中國本土企業的產品。
4、外資企業在以其各種創新策略,包括研發真正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較低價格產品、改變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模式(由拿進產品和品牌到只拿進技術、資金等)、實現在華企業的人才本土化(尤其是將大量有海外背景的中國人吸引來做管理或研發,并充分考慮到其與純外方人員的不同需求)、在華與主要客戶成立合資企業并以中國總部來使產品的質量等方面盡可能統一(如康明斯的做法),等等,來加深在華的本土化。
這些看似與中國市場&8220;妥協&8221;的策略,讓它們顯得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開始了在華的&8220;平易近人&8221;之旅,但這實際上是它們在中國商用車市場碰壁后的非常激進、非常得意的攻擊策略。
5、外資商用車企業在華的本土化進程正在加快,以后接近外資乘用車企業在華的本土化水平,不是沒有可能。它們在中國摸索和實施著更深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而這正是中國那些在開拓海外市場的本土企業需求借鑒、學習,并在海外當地市場實施的。